時間:2019-11-10 作者:admins閱讀:次
1 42歲的他在高中畢業24年后重返大學課堂,50分鐘的課他只能坐20分鐘,之后就會感覺如坐針氈;他,高二沒讀完卻能將30頁的英文技術資料很快譯完,上大學后,他成為了勞模班的班長;她,13年如一日默默地凌晨兩點上山割膠,從一名農家女成長為黨的十六大代表……
如今,他們共同的名字是“全國勞模”,他們共同的身份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班的大學生”。
他們是三個平凡的勞動者,他們各自不同的奮斗歷程,詮釋著一個真諦:勞動者是最光榮的稱號,勞動模范是無數愛崗敬業的勞動者的代表,在“五一”節即將到來的時刻,讓我們對勞動者表達敬意,同時從勞動模范們的成長軌跡中得到啟示!
從1992年至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班”已經走過了近14個年頭。一批又一批國字號的勞動模范和來自不同行業的先進人物,從這個神圣的知識殿堂里汲取了繼續服務社會的能量和營養。
在2006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勞模班”,與兩位全國勞模和一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零距離接觸,感受他們特別的大學生活,聆聽他們作為全國勞動者楷模背后的一個個平凡的故事……
胡海洪
勞模講述1
50分鐘的課只能坐20分鐘
今年42歲的胡海洪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05屆“勞模班”學生。
老胡一眼看上去,很有一線工人的氣質,雖然老胡告訴記者,他2003年已經被提拔為山西省太原煤炭氣化總公司晉陽選煤廠車間副主任,但他的衣著和談吐,卻表明了他樸實的工作作風。高中畢業24年后,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又重返課堂,圓了他的大學夢,除了感謝組織,他的心情有些茫然:他擔心自己跟不上課程,他發愁英語及不了格……
不和別人比只和自己比
胡海洪離開學校是1981年7月,那一年他18歲,從太原鐵路局第四中學高中畢業后沒考上大學,落榜回家。次年,太原市北郊化肥廠統一招工,他被招了進去,當上了一名電工,后來他調到了太原煤炭氣化總公司晉陽選煤廠,一直干了20年電工。
2004年8月的一天,已經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胡海洪,突然接到集團公司工會的通知,讓他免試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系“勞模班”進行深造。他初聽這一消息,既興奮又憂愁。興奮的是自己24年前沒有實現的大學夢就要實現了,而且入學不用考試,學費不用負擔;憂愁的是父母身體不好,妻子一個人操持家務太辛苦,而且自己離開書本24年了,他擔心自己跟不上。
集團公司工會主席錢春福幾次登門給他做工作。對他說:“你不要和其他任何人比,只和自己比就行,4年以后肯定能學成。”錢春福的這句話給了胡海洪莫大的激勵。
睡前背單詞是固定任務
剛進入勞動關系學院“勞模班”學習時,看著身邊三十出頭的同學學習比自己輕松,胡海洪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多少年他工作都是站著的,突然讓他坐下來聽課,他很不習慣。50分鐘的課他只能安靜地坐上20分鐘,20分鐘后他就感到如坐針氈,無論如何也聽不進課去,弄得椅子咯吱咯吱響。一下課,他總是第一個跑到樓道里抽煙。聽別人說咖啡能提神,他先后買了兩筒咖啡,喝后注意力果然比以前集中多了。
“我原來的英語基礎可以說只認識ABC。”胡海洪說,上中學時,他的英語成績就差,現在又過了24年,大多數英語單詞都忘記了。
外語系副主任董教授給“勞模班”上英語課。從26個字母到音標,老師一個人一個人地對口形,直到全學會為止。
為了學好英語,胡海洪把單詞制成卡片,走哪兒背哪兒,每天睡覺前都要背完“任務”才睡。上學期期末考試,胡海洪的英語考了80多分。
最近,胡海洪開始用中英文夾雜的方式試著給妻子發短信,他說這叫活學活用。記者在他的手機上看到4月19日他給妻子發的短信:“I love wife and son,我已回到宿舍。”4月24日,他又給妻子發:“Thank you wife,我們還在排練現場。”讓人忍俊不禁。
回家乘火車從來不坐臥鋪
胡海洪是班里年齡最大的學生,也是家庭經濟狀況比較不錯的學生,來北京上學期間,不僅工資照領,每月還能領到廠里的平均獎金,加起來一個月 1100多元。妻子和老胡在一個單位,一個月也能領1000元工資。單位一年能報銷四五次回家路費,但老胡從來沒有坐過一次臥鋪,哪怕是坐夕發朝至的夜車。
“企業培養了我,國家又投入這么多,讓我接受大學教育,咱不能亂花錢,不能講享受。”胡海洪說話時滿臉真誠。
去年9月,為了學好電腦課,胡海洪跑到中關村買了一臺二手筆記本電腦,花了1900元。他說,不怕電腦舊,學習能用就行。
勞模簡介
胡海洪,男,42歲,太原煤炭氣化總公司晉陽選煤廠職工,先后獲得了太原市特級勞模、中煤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一系列榮譽。200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李宗敏
勞模講述2
高中沒畢業,大學當班長
李宗敏是2005年的全國勞動模范,他那扎實的電氣及計算機理論功底以及超強的英語翻譯能力,讓許多人十分驚訝。
李宗敏當年高中沒畢業就接班當了工人,參加成人高考時還是朋友給了他一張高中畢業證。如今,他成為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06屆“勞模班”班長。
高二沒讀完就接班當工人
李宗敏的母親是一個農民,父親在洛銅集團公司管棒廠當工人。1986年10月,在一所普通中學高二理科班讀書的李宗敏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要么接父親的班直接農轉非當國有大廠的工人,要么走“獨木橋”參加高考。
為了保險起見,他聽從了父母的勸說,父親提前退休,他接替父親成了管棒廠的一名電工。
當時,李宗敏的工資是每月31元。
李宗敏所在的班組負責車間電氣儀表的調整工作,這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工種。然而,善學好問的李宗敏很快就勝任了本職工作。
隨著企業設備的升級換代和自動化程度的步伐加快,面對一臺臺進口的“洋”設備和難懂的英文資料,他深感理論知識的貧乏。于是,1992年,他報名參加了全國成人高考,成為洛銅職工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的一名大專班學員。報名時,無奈的他找到一位中學的朋友,這位朋友給了他一張高中畢業證。
30頁的英文資料兩天譯完
李宗敏是自學成才者,他渾身上下透著一股不服輸的鉆勁。
“其實,在生產一線干活出色的人還有許多,我能當選勞模,就是因為善于動腦子。別人看到設備問題時可能僅僅想它為什么壞了,而我還要想它怎么才能不再壞。”
李宗敏用了大量時間,自學完了高中英語,還專門鉆研科技英語。一天,管棒廠4000噸油壓機的一個全英文的技術資料,難住了施工人員。李宗敏拿著這個30多頁的英文技術資料,用了兩天的時間翻譯出來后交給了安裝人員。安裝人員按照他的翻譯說明,很快就對設備進行了安裝調試。此后,他還多次登錄英文網站查閱英文資料,為企業技改解決了不少問題。
妻子流著淚送他上大學
2005年4月30日,李宗敏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隆重表彰。
同年10月,組織上通知他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系“勞模班”進行深造。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一直在默默支持自己的妻子時,一向要強的妻子第一次在他面前流下了眼淚。
“我替你高興!”這是妻子說的第一句話。
“但我不知道咋了,心里空空的。你去北京上學,我一個人帶兒子,你學到很多知識,而我卻要在家又當媽又當爸……”妻子的話令李宗敏想了很多,在他心中,妻子付出得太多了,他對自己說,勞模的獎狀絕不是他一個人的。
當上班長處處助人為樂
2006年3月1日,李宗敏走進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不久,他擔任了2006屆勞模班的班長。
作為班長,他總是對有困難的同學率先伸出援助之手;同學中有人病了,他跑前跑后幫助買藥找醫生。但他自己的學習卻一刻也沒有放松。
李宗敏家庭經濟比較困難,他來上學后,單位每月發600多元的基本工資,加上妻子的工資600多元,他感到生活捉襟見肘。記者看到別的學生都有筆記本電腦,就問他打算什么時候買,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新的肯定買不起,買二手電腦也要兩3000元,正猶豫著呢……”
勞模簡介
李宗敏,男,36歲,河南省洛銅集團公司管棒廠職工。2003年,他被授予洛陽市十大能工巧匠、十大業務英杰的稱號。2004年,他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2005年,李宗敏光榮地當選為全國勞動模范。
徐蘭香
勞模講述3
“認真”二字成就勞模大學生
16年前,23歲的農家女徐蘭香和丈夫一起背井離鄉,離開湖北老家來到海南,進入農墾新中農場成為了一名割膠工。出乎她意料的是,2002年,一直默默無聞的她被推選為黨的十六大代表,2005年她又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的稱號,并進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06級“勞模班”深造。
學習之余,38歲的徐蘭香牽掛最多的就是家中12歲的女兒……
農家女成為一級膠工
1990年,剛來到新中農場的徐蘭香只是一名臨時膠工。當時農場的臨時工集中在一起練習割膠技術,徐蘭香認為是最差的一個。由于技術掌握不好,她的割膠產量只有別人的一半。
“掌握不了這門手藝,我就回家去種地。”徐蘭香認為不管干哪一行,只要認真勤奮,就能干好。
對于沒有從事過割膠工作的人來說,很難想象割膠工的工作有多辛苦。海南白天氣溫高,而高溫會降低膠樹的產膠量。為了能夠多產膠,割膠工必須選擇一天中溫度最低的凌晨工作。
每天凌晨兩點鐘,徐蘭香頂著露水,去農場12隊的橡膠林里割早膠。萬籟俱寂的膠林里,膠刀劃過樹身的聲音傳遍膠林,偶爾也會有一兩聲鳥鳴。徐蘭香在這兩種聲音的伴隨下,開始了她一天的勞動。這一干就到了早上七八點鐘。
經過苦練,半年后她成為了一級膠工。一年下來,她累計產膠12噸多,而一般的工人,年產膠只有四五噸。
輟學20年終圓大學夢
今年38歲的徐蘭香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06級“勞模班”年齡最大的學生。
1985年,上高一的徐蘭香因為家庭貧困,不得不中途輟學。從此,在她心目中,上大學成為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為了能繼續上學,徐蘭香哭過鬧過,但最終仍不得不面對現實。20年來,徐蘭香從在家務農到赴海南打工,風風雨雨走過來,上大學的夢卻離她越來越遙遠。
2006年3月,徐蘭香以全國勞動模范的身份被海南省推薦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班”進行深造,終于圓了她20年的大學夢。
每天早晨8點鐘,是大學的上課鈴聲響起的時候,而在過去,這時徐蘭香剛剛完成自己的割膠工作。
她坐在大學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一邊全神貫注地聽著教授的講授,一邊做著筆記,認真的態度已經被她從農場帶到了大學的課堂上。
學習最大的困難是記不住
入學兩個多月了,徐蘭香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記不住。由于年齡的關系,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一下課就都忘得差不多了。她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記住一些知識。
然而,學院和老師對“勞模班”的關心讓徐蘭香漸漸熟悉和適應了大學生活。以前徐蘭香很怕老師,覺得老師很威嚴,和學生之間有一種距離感。但來到這里之后,老師在學習和生活上處處關心學生,不但把他們分成快班慢班,進行單獨輔導,還經常請他們去家里吃飯,師生關系十分融洽。
“現在我已經把老師當成了我的大姐,可就是不好意思叫出來。”徐蘭香笑著說。
女兒的支持讓我內疚
正讀初一的女兒是徐蘭香的心頭肉?墒沁@么多年,她卻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常在孩子身邊。
如今,女兒已經能做飯給父母吃了,看見女兒這么懂事,徐蘭香就越發感到心酸和內疚。“孩子像個小大人,我則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12歲的女兒生理和心理正在發生變化,最需要母親的教導和照顧。而在北京上學的徐蘭香卻無法守在孩子身邊,她覺得對不起女兒。
入學以后,徐蘭香一給家里打電話,還沒等她詢問女兒的情況,女兒就先安慰她:“媽媽,你在北京生活還適應吧?那邊比較涼,注意多穿些衣服。家里都挺好的,您不用操心,我會照顧好自己和老爸,您要安心學習……”
勞模簡介
徐蘭香,女,38歲,海南省農墾總局新中農場南坪分場23隊職工。2000年,她被海南省婦聯評為巾幗建功標兵;2001年7月被評為海南省十佳優秀共產黨員標兵;2003年七一又被海南省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4年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職工技術創新能手。2005年她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勞模班14年培養500多名大學生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系“勞模班”屬于成人教育,從1992年開始招生,是專門面向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先進生產者和全國三八紅旗手舉辦的本科班。
14年來,“勞模班”共有500多名勞模大學生順利畢業,其中30人擔任了各級工會領導干部,13人先后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目前,在校勞模大學生共130多人,2005、2006屆各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