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27 作者:admins閱讀:次
在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我黨和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條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1)關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俎r業社會主義改造與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相結合。一方面,通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割斷城市資產階級與帶有自發傾向的個體農民的聯系,推動城市私營工商業者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另一方面,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鞏固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實現兩大改造的相互促進。
、谵r業社會主義改造與發展農業生產并舉。把發展農業生產力與改造農村生產關系結合起來,以推動農業生產,鞏固農業合作化的成果。
、圩“先集體化,后機械化”的農業互助合作化的發展道路。在土地改革后趁熱打鐵,發展互助合作運動,實現集體化,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
、軋猿肿栽富ダ,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說服、教育農民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
、輬猿贮h的領導,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正確執行黨在農村的階級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中蘊藏的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
。2)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侔阎袊Y產階級劃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對官僚資本采取沒收的政策;對民族資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诎褔屹Y本主義作為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通過和平的方法對資本家進行贖買。國家資本主義是一種同國家政權結合并受國家政權控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其性質和作用完全取決于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條件;其實質是通過和平贖買,而不是沒收的方式;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有償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其具體實現步驟是,先把私人資本主義納入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國家計劃軌道,然后再把國家資本主義轉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其結果是實現雙重改造,把對所有制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
2、試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之所以必然從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是因為:
。1)向社會主義轉變是由近代中國國內和國際環境決定的。
、僦袊褡遒Y產階級沒有力量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不可能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社會。
、谥袊裰鞲锩窃跓o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勝利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當然不能容許資產階級獨占這個勝利果實,建立資本主義社會。
、壑袊锩幍膰H環境,也不容許中國在民主革命勝利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苤袊伯a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并為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政治上、經濟上、理論上和干部上作了長期的準備。
。2)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盡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徹底消滅剝削制度的強烈愿望,完全符合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
、賹崿F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的努力,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勝利完成,但我國仍是一個生產力十分落后的農業大國。只有加速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狀況,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趯Y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需要。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私人資本主義企業同國家經濟政策、同國營經濟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因此,只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之間的矛盾,解放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束縛的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蹖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的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一方面,土地改革后,廣大個體農民為避免重新兩極分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確實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對農業產品的需求日益擴大,也必然將分散的農業和手工業及時引導到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上來。
3、試述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翻天覆地的巨變。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結束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奴役廣大勞動人民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的獨立、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這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點,中國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2)1956年,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標志著中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偉大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發展中大國,完成消滅私有制的壯舉,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和社會的巨大動蕩,反而實現了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并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空前奇跡。
第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使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來,幾千年的剝削制度已經基本消滅,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和發展,為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在社會主義改造實踐中,我黨和毛澤東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馬列主義關于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并創造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同時把對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從而用新的經濟和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理論成果。
這些理論成果具體為:
。1)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主要任務。中共八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提出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毛澤東認為,要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中國工業化建設的速度的快慢和規模的大小必須和國力相適應。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還必須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正確處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3)對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進行了初步的思考。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以及經濟管理體制等問題進行了思考,提出了不少正確的政策思想,例如毛澤東提出了可以消滅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思想;陳云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設想;劉少奇、周恩來提出了把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補充的思想。這些思想為后來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4)提出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學說。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如何處理社會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各種矛盾,使國家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毛澤東進行了深入探索。這方面的思想理論集中反映在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尤其是《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運用辯證法,科學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提出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并為此提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這就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5、試述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理論的基本內容和意義。
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系統地闡述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其基本內容是:
。1)全面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特點。毛澤東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產生的,它不表現為對抗的形式,可以經過社會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社會主義社會正是通過不斷地解決這些矛盾而向前發展的。
。2)明確提出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社會矛盾問題。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中有兩類社會矛盾存在,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其中大量的、普遍的是人民內部矛盾。兩類矛盾性質不同,處理的方法也應該不同。一般說來,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對抗性的,必須用專政的、強制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應該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解決。
。3)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各項具體方針。即:在政治上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在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在科學文化上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經濟上實行對全國城鄉各階層統籌安排和“兼顧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方針。
。4)強調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他指出,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社會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大量表現出來的人民內部矛盾,其目的在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豐富和發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重大成果。它以完整的理論形態、獨創性的內容,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6、毛澤東是怎樣論述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
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創造性地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主要內容是:
。1)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存在著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這一矛盾同以往社會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整和完善加以解決。正是這些矛盾推動社會前進。(2)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社會矛盾。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對抗性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屬于非對抗性矛盾,解決敵我矛盾需要用專政的辦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必須用民主的辦法。
。3)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必須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避免人民內部矛盾的激化。
。4)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人民內部要在政治上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在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關系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經濟工作中,實行統籌安排、全面兼顧的方針;在教育工作中,實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為解決我國社會存在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內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7、試述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意義及其歷史局限。
。1)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意義在于:
、偎鼧酥局悦珴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擺脫蘇聯模式,獨立自主地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為我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開端;
、谶@一過程中形成的正確和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圻@一探索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材料,為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豐富經驗。
。2)其歷史局限是:
、儆捎诜N種原因,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可避免地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以致出現“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嚴重錯誤,從而使探索走入歧途;
、谔剿鬟^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正確理論成果,也由于各種原因而未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有的還出現了嚴重的背離;
、厶剿鬟^程中存在的錯誤傾向逐步發展,主要是指1957年后發生的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和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左”的錯誤。出現失誤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沒有完全搞清楚。